2025 年第一季,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營收年增 3%,主要動能來自 Apple、vivo 以及前五大品牌之外的業者,如華為與 Motorola 等。根據市調機構 Counterpoint 發佈的《Market Monitor》報告,儘管整體市場面臨地緣政治風險與關稅壓力,仍維持正向成長,顯示品牌業者透過調整產品組合與備貨策略,成功穩住市場動能。
報告指出,全球智慧型手機平均售價(ASP)年增 1%,來到 364 美元(約 11,200 元台幣),創下歷年第一季新高,反映出市場持續朝高階化發展。不過,在前五大品牌中,只有 Apple 與 vivo 展現營收成長。
當前智慧型手機市場正進入一個微幅成長但競爭更加激烈的階段,報告所揭示的 3% 營收年增雖然不算亮眼,卻在全球經濟不穩、消費者支出趨於保守的大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。這樣的成長背後,其實也透露出市場對產品創新與差異化的迫切期待。
Apple 這次藉由 iPhone 16e 刺激銷量,反映出品牌開始意識到在高階市場飽和後,中價位機型的戰略重要性。對許多消費者來說,iPhone 的入手門檻仍偏高,而推出價格相對親民、功能不過度縮水的機種,既能擴大使用者基礎,也不致於損害品牌定位。這項策略與過去 Apple 一貫追求高 ASP 的做法略有不同,代表它也開始調整腳步,以適應消費市場結構的改變。
相對地,vivo 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線,除了平價路線外,也同步在產品設計與攝影體驗上開創獨有風格。從 X 系列近年的配置可以看出,它將資源大量投入在手機攝影這個核心賣點上,從畫素突破、鏡頭焦段創新,到影像演算法的強化,這些創舉讓 vivo 在影像導向的使用者族群中建立明確印象,也帶動中低階手機的能見度。
這兩種策略也代表目前市場上兩股主流方向:一是以品牌信任與價格調整擴大規模的路線;另一則是以技術創新與體驗差異贏得話語權。在全球消費者逐漸疲乏於「年度例行升級」的情況下,唯有真正帶來「感知得出差異」的產品,才可能讓人掏錢換機。
長遠來看,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將不再只是處理器速度、螢幕大小、電池容量的比拼,而是誰能提供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整體體驗。不論是更貼心的影像功能、更具價格彈性的產品組合,還是能跳脫既有框架的設計語言,這些都將成為下一波競爭的核心。
vivo 的成功說明,創新依然有市場,只是難度更高、風險更大;Apple 的表現則證明,即使品牌已臻成熟,仍可以靠靈活策略取得增長空間。這兩者在 2025 年第一季的表現,也許正預示著未來手機市場將走向多元分化,沒有單一答案,也沒有永遠的領先者。
報告同時提到,前五大品牌以外的華為與 Motorola 也交出雙位數營收年增的成績,顯示中階市場仍有不小潛力可挖。這也說明,消費者在價格與性能間的平衡考量下,開始轉向更具特色或價格優勢的選擇。
展望未來,Counterpoint 提醒市場仍需留意全球經濟波動、關稅政策與供應鏈風險可能帶來的變數。不過,Apple 與 vivo 的表現讓我們看到,即使在低成長的時期,只要品牌能切中需求、抓住痛點,仍有機會突圍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