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浪潮中,電動車逐漸從市場選項變成多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不過,真正影響大家是否換車的因素,並不只有政策補助或車價,而是「充電是否方便又可靠」。
深耕超高速充電領域的 U-POWER 明白,充電服務不是附屬品,而是推動電動車普及的主力。他們用實際站點證明:只要快充設施密度夠、使用體驗好,電動車自然會被更多人接受。從都市到環島,U-POWER 正一步步建構起高效率、覆蓋廣的充電網絡,讓開純電車不再是少數人的冒險,而是多數人的日常。
臺灣具備發展電動車的好條件,包括土地面積適中、人口集中,以及 100% 的電網覆蓋率。但現實中,電動車雖然年年成長,市場整體仍卡在一個尚未突破的臨界點。除了平價車款選擇少、日系車廠進度慢,最主要的阻力,還是在於充電設施的密度與可得性。
今年前五個月,臺灣整體新車銷售下滑近 14%,連燃油車與電動車都受影響。不過從長期來看,電動車的成長動能仍穩定,顯示越來越多人已經將純電列入日常使用,背後就是來自充電網絡逐步成熟所帶來的信心。
特別是快充基礎建設,已經不是補充性的便利,而是推動電動車普及的「必需品」。臺灣有將近 740 萬輛小客車,但真正能在家裝設充電樁的車主不到 15%。而公共慢充雖然數量變多,卻因為效率不高、管理困難,難以滿足日常需求。相對地,快速、穩定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快充站,成了無車位族群的主要依靠。
U-POWER 在這方面的實踐具體可見。以內湖民善站為例,啟用一年內月充電量成長近五倍,而同期臺灣電動車數量只增加約六成,顯示一座規劃良好的快充站,不只能解決目前的充電需求,更會帶動周邊地區的電動車成長。
除了大型站點,U-POWER 也積極拓展與車廠合作的新型充電場域,像是新北三重、桃園與新竹的展示中心內部快充站,不僅能服務全品牌電車,更讓民眾在看車時就能實際操作體驗,拉近與電動車的距離。
U-POWER 認為,選對場地、設備與營運方式,才能打造真正實用的充電網絡。從環島高速路網到都市生活圈,從展示中心到專屬場域,他們正一步步把「去哪裡充電」變成「走到哪都能充」,也讓轉向純電生活不再遙不可及。